講座|藝術、公眾空間和公共藝術

Date

2021年02月06日 (日)


Time

下午5時至7時


Venue


Speaker

何慶基教授


Language

Cantonese


Quota

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Fee

Free


Notes

是次講座將於網上直播,請登記以取得Zoom連結及密碼


 

講座|藝術、公眾空間和公共藝術

《賽馬會當代「藝述」普及計劃》第二個公眾活動邀請到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何慶基教授為我們主持講座「藝術、公眾空間和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名詞,但究竟什麼是公共藝術?一般而言,是指放在公眾空間的藝術,但什麼是公眾空間?這空間內的「公眾」又是誰?公共藝術所指的藝術,和放在博物館內的藝術又有些什麼分別?這講座不單講述公共藝術的一定義和誤解,歷史上不同環境中它的不同功能,還有當中涉及的道德爭議,期望為公共藝術提供個較深入全面的理解。

* * * * * *

何慶基教授主要研究文化管理學的實踐及其文化意義,重視以批判態度反思文化管理作為文化中介的角色,特別是展覽策劃、視覺藝術和博物館管理等領域。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民政事務局高級研究主任,也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創館館長,現任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他曾於慕尼克德國博物館及紐約現代藝術館任訓,活躍於藝術管理界長達二三十多年,在本地、亞洲及歐美策劃無數展覽,包括擔任第二、第三屆亞太藝術三年展的客席策展人,同時參與社區文化活動,開拓和推動社區藝術活動。他參與的公共服務包括擔任西九龍文化區的博物館顧問小組成員,負責構思M+的理念;西九諮詢委員會委員;亞洲文獻庫及「文化葫蘆」創會董事,「醫院藝術」創辦人;文獻展13 國際評審委員會成員,負責甄選其展覽總策劃人。他是國際藝術評論人香港分會的創立人,於本地及國際性刊物,如Art Forum、Newsweek、Art in Asia Pacific、《當代藝術新聞》等發表文章,亦是《文化現場》的董事會主席,以及以倫敦為基地的國際刊物Afterall的顧問委員。最近出版的論文刊登於《Contemporary Asian Art and Exhibitions》(National University of Australia Press,2014),《Arts and Cultural Leadership in Asia》(Routledge,2015),《The Future of Museum and Gallery Design》任編輯及其中一位作者(Routledge , 2018),近期中文出版書籍有《策策展展》(MCCM, 2016)。

藝術工作坊|Art is Collecting

Date

2020年12月27日 (日)


Time

3:00 PM - 5:00 PM


Venue


Speaker

劉學成


Language

Cantonese


Quota

20人 (先到先得)


Fee

Free


Notes

是次講座將於網上直播,請登記以取得Zoom連結及密碼


 

藝術工作坊|Art is Collecting

藝術是甚麼?藝術就是收集,再將所集之物變成創作。

 

雕塑及裝置藝術家劉學成自幼喜愛收集小物,尤好香江舊物和舊日書刊,醉心物件背後的人情世態。從造型,材質,手藝中感受雅與美,弄物溯源,尋找當中的前因後果,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從舊器物中引發出來,令作品的意形游走於新舊之間,在當今世界急速運作得容不下丁點舊事舊物之際,獨自己微弱之力希望能守住舊歲月之同時,用當代藝術之手法創作新的路徑,為後世留下過去與當下的一點痕跡。

 

劉學成將邀請工作坊的學員從新整理和審視自己收集的東西,可從造型、材質、色彩等入手,再加以分析和轉化,成為不同創作的起點,從而得到靈感,啟動創作。

劉氏以雕塑和裝置為主要創作媒介,於2005年取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士學位,並在2007年獲取該校的藝術碩士學位。

 

自2003年起,劉氏參與多個在香港舉辦的聯展,並在2006及2008年舉辦個人展覽《規律——劉學成個人行動》、《詩前想後》、《乞泉齋內的水動山靈》、《測不準定理》及《向你好說你好》。2007年被選為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藝遊鄰里計劃」的推介藝術家之一,2008年於美國波特蘭參與駐場藝術創作,並在2010至2014年多次於韓國參與藝術家駐場計劃。近年他的作品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美國、澳洲、法國、韓國、中國大陸和香港,並成為本地和國際收藏家的藏品。他在2016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奬(視覺藝術)。

藝術工作坊|Art is _____

Date

2020年12月20日 (日)


Time

3:00 PM - 5:00 PM


Venue


Speaker

NG Siu King, Kingsley


Language

Cantonese


Quota

20人(先到先得)


Fee

Free


Notes

是次講座將於網上直播,請登記以取得Zoom連結及密碼


 

藝術工作坊|Art is _____

藝術是甚麼?「多虧有藝術,才使我們看到不止一個世界;抽離於自己的世界,才使我們看到世界倍增…」— 馬塞爾·普魯斯特

 

是次網上工作坊中,跨領域藝術家及設計師伍韶勁將與一眾參加者分享「藝術是」的多樣性。

伍氏先後於2005年和2012年獲得法國Le Fresnoy國立當代藝術中心及英國愛丁堡大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

 

伍氏曾參與多個大型展覽,策展方包括法國龐比度中心Ircam音樂研究所、意大利羅馬現代藝術美術館、米蘭設計周、南澳洲當代藝術中心、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外蒙古地景藝術雙年展、上海世博會、廣州三年展等。曾獲獎項包括2008年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大獎、2009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以及2013年香港藝術發展獎最佳藝術家獎(媒體藝術),並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支持負笈海外留駐考察。

藝術工作坊|Art is Storytelling

Date

2021年02月28日 (日)


Time

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Venue

1a空間


Speaker

雄仔叔叔 (阮志雄)


Language

Cantonese


Quota

20人(先到先得)


Fee

Free


Notes


 

藝術工作坊|Art is Storytelling

藝術是甚麼?藝術是講故事,而故事,除了事,也有故:緣故。

一件古舊的事,一個很久沒見的人,不會無緣無故走進你的故事。講故事就是去發現那緣故。發現,因為不清楚,這並不全是記憶的問題,而是否有所觸動。情感到了,你會用想像重塑記憶,那人那事就有了鮮活的生命。講故事就是生活丶情感丶想像的來回往返。講古人也是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我被什麽觸動了。

藝術是否一回這樣的事,發現了事物的緣故呢?是次工作坊中,雄仔叔叔就會以故事為主線,沿途跟參與者交換一些人生片段,展示創作來自穿街過巷的敏銳,聆聽不同的聲音,如John Berger所說:If I am a storyteller, it is because I listen.

* * * * *

阮氏,人稱雄仔叔叔,於1994年創辦「慢慢走故事坊」,又於2012年與朋友創辦文化團體「四圍講古」,毎月辦講古聚會,建立公眾講古平台,為全職講故事人。阮氏曾任中學教師、幼兒教育工作員及劇團教育主任,多年來走遍幼稚園、小學及社區,為孩子和成人講故事,亦曾出版詩集、繪本及故事集。

藝術工作坊|Art is Everydayness

Date

另行通知


Time

另行通知


Venue


Speaker

鍾惠恩@MUDWORK


Language

Cantonese


Quota

20人(先到先得)


Fee

Free


Notes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最新發展,為減少社交接觸以保障參加者及工作團隊的安全,原定於12月6日舉行的工作坊將延期進行。


 

藝術工作坊|Art is Everydayness

藝術是甚麼?藝術是日常,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中,等著我們發現。

從事雕塑創作的藝術家鍾惠恩常常探索城市中被忽略的事物和不尋常的狀態,再以改造、修補物件的形式去呈現事物的另一個可能性。她將會於今次的藝術工作坊中帶領參加者將城市中常見的樹木化為聲音,再將聲音變成藝術。

參加者會以香港本地樹製作「樹鳴」,即鳥鳴器、年輪兩款木製品。這些木製品可發出聲音,能作樂器使用。除了能製作屬於自己的「樹鳴」外,參加者在完成作品後,更能共同運用自己的作品,演出生命的合奏。

* * * * * 

鍾氏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作品「水泥乒乓球枱」於藝術推廣辦事處公共藝術計劃 2015 獲選;曾參與項目包括藝術推廣辦事處「邂逅!山川人」、啟德「土炮遊樂場」、香港奧沙畫廊「這麼近那麼遠——香港和英國之間的某處」及ArtOxyge印度孟買藝術家駐留計劃 「[en]counters 2011」。她是本地藝術設計工作室MUDWORK 的創辦人之一。

MUDWORK,本地藝術工作室,從事雕塑創作,近年作品圍繞自然生態、本地樹。

導賞員培訓工作坊|第一季

時間表

 

2020年11月21日 (六)
下午4時至6時|
當代藝術|岑愷怡

2020年11月28日 (六)
下午3時至5時|現代藝術|張景威

2020年11月29日 (日)
下午3時至5時|香港藝術歷史|蔡仞姿

2020年12月5日 (六)
下午3時至5時|藝術與空間|鄭炳鴻

2020年12月12日 (六)
下午3時至5時|導賞技巧|梁展峰

2020年12月19日 (六)
下午3時至5時|媒體與攝影|李泳麒


Language

Cantonese


Fee

免費(學員需事先支付港幣800元按金,在出席至少50%課程及帶領導賞團後,按金將全數奉還,學員亦會獲得帶領導賞團的津貼資助。)


導賞員培訓工作坊|第一季

《賽馬會當代「藝述」普及計劃》誠意呈獻第一季藝術導賞員培訓工作坊!

在這個「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註釋當代藝術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講述當代藝術,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見解,並在適當的指導及訓練之後,做到「人人都是導賞員」。我們期望,受培訓後的導賞員,不單可以帶領觀眾遊走於展覽,向觀眾講解實質資料,更能夠以自己獨特的詮釋力,啟發觀眾以不同角度看藝術,從而進一步推動香港當代藝術的發展及擴大觀眾群體。

計劃將招收對當代藝術和導賞有興趣的公眾人士。參加者不需要有藝術基礎,凡有興趣了解和學習如何講述藝術的人士,都歡迎報名成為工作坊的學員。工作坊為學員提供一連六節有關藝術知識與表達技巧的課堂,以提升他們對當代藝術的觀察,詮釋及鑒賞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與導賞技巧。完成培訓後,我們期望學員可活用課堂中吸收到的知識,在導師的指導及計劃統籌的協助下,於下個季度設計和帶領最少一次的公眾導賞團。

◈ 另設最少一次考察導賞團,日期待定。

*因應疫情最新情況,課堂有機會於網上進行,屆時會通知學員有關消息。

講座|藝術評賞三角度

Date

2020年11月15日 (日)


Time

3:00 PM - 5:00 PM


Venue

是次講座將於網上直播


Speaker

陳育強教授


Language

Cantonese


Fee

Free


Notes

是次講座將於網上直播,請登記以取得Zoom連結及密碼


 

講座|藝術評賞三角度

《賽馬會當代「藝述」普及計劃》第一個公眾活動邀請到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陳育強教授為我們主持講座「藝術評賞三角度」。

藝術有三問──如何?甚麽?與不可説。藝術家學習藝術時住往由技巧及物料入手,然而觀眾看藝術時一般想了解作品內容,這兩種不同的基本取態已構成觀眾欣賞藝術的難度。當藝術進入了大學教程,知識逐漸取代技藝,藝術又由自我指涉到指向其他知識、由極端個人表達到公共領域……藝術的複雜性可説是前所未見,卻又眾說紛紜。陳教授將會於是次講座疏理上述幾個節點,談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 * * * * 

陳育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後於美國鶴溪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既是藝術家,又是教育工作者。陳氏現任香港藝術學院署理院長,曾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達27年。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香港藝術、公共藝術及混合媒介等。歷年來,陳氏共參加了80多項本地及海外展覽,曾於1999年「公眾藝術計劃」公開比賽獲獎;亦是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參展代表之一。他現擔任多個藝術及文化機構的顧問,包括:ParaSite藝術空間、Rooftop Institute、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香港藝術發展局、雅禮協會及亞洲藝術文獻庫等。陳氏於2017年擔任九龍東的公共創意顧問,亦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委任為《香港視覺藝術年鑑》的總編輯/聯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