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往二十年的,大大小小的公營、非牟利以及私人文藝空間和機構紮根本地,香港更成為了全球藝術拍賣最活躍的城市,是香港藝術發展的象徵。那香港藝術到底是從何發展至今呢?
早於上個世紀戰後的四、五十年代,很多的中國知識份子和藝術家經常在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活動,從北京、上海等地帶來了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雖然當時主流傾向西方文化,畫壇比較重視西洋畫,但真跡少有機會於香港展出,亦只有少數留學畫家開班教畫,大部分的人只能透過模仿自學。藝術就因此以充滿嶺南特色的中華文化為根基,再吸納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在香港地區逐漸發展起來。此時為香港藝術的萌芽期。
而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就是香港藝術的成長期,香港經濟因轉型而迅速發展,本土及流行文化就隨之興起,多個文化機構、藝術組織及重要畫會相繼成立,例如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及中元畫會。除了新亞書院於五十年代末創辦藝術系,正式將藝術引入高等教育外,不同的專科美術教育課程亦紛紛成立,香港藝術館更於一九六三年正式建成,成為香港第一個權威性的藝術展覽場地,對推廣本地文化及藝術有積極作用,促進日後香港的藝術文化覺醒進程。在藝術家方面,呂壽琨、韓志勳、王無邪、張義與文樓等藝術家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將西方現代藝術的概念融合中國藝術的書法、水墨等媒介作表現方式,營造出香港藝術的獨特風格,成為了當時香港藝術發展重大的推動力量之一。
水墨畫的發展日漸活躍,更於七十年代的香港形成了一場由呂壽琨先生倡導的「新水墨運動」,西方油畫被新水墨畫取代成為畫壇主導。這些當代水墨畫以東方藝術為基礎,宣揚傳統中國哲學,也加入了西方現代抽象元素,富有實驗性,創新的水墨畫風格就成為了當時香港藝術的特色,故新水墨運動被視為香港藝術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此運動亦代表了藝術家文化身份的探索和建構,該畫派就與香港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到八、九十年代,香港藝術跟隨世界潮流由現代走向後現代,展現了關懷社會、人文的精神,趨向寫實主義,其時香港亦經歷了重大的歷史轉變,藝術家透過作品更深入地討論香港的歷史和文化,尤其是社會、時事、民生等議題,作品的媒介亦不再偏重繪畫,而會創作雕塑及裝置藝術,甚至開始探索及運用攝影、錄像等新媒體。自九十年代開始亦相繼有獨立藝術機構成立,更能推動香港藝術的發展。
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當代藝術於香港的發展日漸成熟,香港藝術家及藝術品走出國際,參與大大小小的海外展覽,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藝術圈所認知。而香港本地舉辦了不少矚目全球的藝術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亦成為藝術品拍賣交投活躍的城市之一。除了藝術館最近翻新重開,其他具指標性的視覺藝術展場如M+博物館、大館當代美術館亦於近年落成,再加上不少的獨立藝術機構,香港不乏精彩的藝術展覽,而觀賞人數亦能夠展現香港當代藝術愈來愈被重視。
參考資料
CLARKE, David. Hong Kong Art: Culture and Decoloniz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HA THUC, Caroline. Contemporary Art in Hong Kong. Asia One Books, Nouvelles Editions Scala, 2013.
HINTERTHUER, Petra. Modern Art in Hong Kong. Myer Publishing Ltd, 1985.
WONG, Michelle. Navigating Art History in Hong Kong. Asia Art Archive in America, 2014.
朱琦著,《香港美術史》,2005年
何翠芬著,《回歸十年前後話─從香港視覺藝術歷史談起》,2007年
亞洲藝術文獻庫及香港藝術館,《如何把香港藝術史分期?》,2013年
文潔華著,《香港視覺藝術家1970-1980》,2018年